“套娃式”收费引发争议的背后
2023-07-09 11:09:25   环球时报

原标题:电视机利润空间不断缩小 长视频盈利模式遇到困境(引题) 

“套娃式”收费引发争议的背后(主题)

环球时报记者 丁雅栀 马梦阳


(资料图片)

“套娃式”收费再被点名!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日前发布的《智能电视相关问题消费调查报告》(简称《报告》)受到关注。《报告》提到,目前智能电视市场存在“套娃式”收费、会员协议含“霸王条款”等问题。与此同时,不少消费者还反映,长视频平台的会员分类越设越多,会员费越来越贵,不断变化的会员权益让他们感到被“愚弄”。那么,在消费者不断的吐槽声中,为什么平台依然不改“本性”,花样收割呢?

智能电视摆在家里“吃灰”

在北京工作的小刘给记者展示了他家智能电视的收费项目。“影视频道、音乐频道、体育频道等都要分别开通会员。会员看起来便宜,有的声称首月9.9元或19.9元,但从第二月起价格就变成了二十几、三十几,算下来一个会员每年需要几百元,此外很多大片还要单独收费,而且现在会员也不能免广告,所以电视买回来后我几乎没有用过这些功能。”他边摆弄着遥控器边解释说。

小刘的经历不是个例。近年来,一些智能电视机品牌开始打造内容库,并建立付费会员体系。但由于许多视频平台尚未打通,智能电视系统内各模块资源相互独立,导致消费者连续充值却仍无法观看全部视频内容。在使用电视时,消费者仍需要单独下载应用及购买相应会员才能观看。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频遭消费者吐槽。

除了“套娃式”收费,智能电视复杂的操作方式也令一些消费者不满。 “用不明白,根本用不明白,只能摆在家里‘吃灰’。” 家住武汉的沈女士告诉《环球时报》记者。前两年,她花费近5000元买了一台智能大屏电视。但她和家人都琢磨不明白怎么用,想看个免费的电视剧或动画片像大海捞针,一不小心就会跳转到下载APP的界面,老人、小孩经常会不小心下载来路不明的APP,或者开通各种会员。

繁多的收费项目、复杂的操作系统让很多消费者将目光投向了长视频平台。小刘就是其中之一。他开通了几大头部视频网站的会员。“我之前会在电视上登录自己的账号,但这几年视频平台几乎不支持这种操作。更离谱的是,现在一些平台连投屏功能也要另外付钱。”

在各大视频平台,收费名目变得五花八门。一些视频平台根据投屏画面的清晰度划分会员等级,比如,在某平台上,低等级会员只支持480P清晰度,黄金会员支持1080P高清投屏,想要4K画质,用户需充值到白金星钻会员。还有的平台限制会员账号的登录终端,会员账号一次只能在一个终端上登录,在手机上使用就无法在平板上使用,在手机或平板端注册的账号无法在电视端使用。

流量变现的焦虑

“套娃式”收费问题已逐渐发展成行业通病。这一系列问题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?江苏省消保委调查发现,67.15%的消费者认为是各视频平台相互独立、影视资源过于割裂;53.43%的消费者认为是电视厂商、视频平台需要创新营收模式;还有45.7%的消费者认为影视内容版权过于集中在几大视频平台。

业内人士分析称,对电视行业来说,电视产品硬件配置越来越透明,电视机销量持续下跌,随之而来的是硬件的利润空间也越来越小,品牌只能从软件服务等方面寻求新的增长点。当它们在会员机制上尝到甜头,就会不断扩大使用范围,最后演变为一个频道一种会员。长视频平台则因用户增长乏力,发展进入瓶颈期。内容制作非常“烧钱”,导致多家平台此前都处于亏损状态。当前各大平台的主要营收来源于会员费与广告,平台不断在会员费及二次收费项目上做文章,以实现盈利。

在接受《环球时报》记者采访时,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博士生导师王昕表示,首先,这一问题体现了媒体平台对流量变现的焦虑和迫切期待。其次,这也体现出新的媒体平台与用户之间关系的变化。用户不再是被动接受的角色,而是对媒体平台的收费方式和内容购买方式有自己的要求和期待,并会主动向平台提出要求,双方博弈正进入一个相对均衡的状态。再者,这反映出新媒体经营的困局,即在高额成本下,如何实现盈利?传统的广告模式难以为继,新的模式又不易提出,媒体经营进入了瓶颈期。平台方的互联网思维驱使其转嫁成本,赚取错位利润,但这一模式容易激发用户的负面情绪,从而导致一系列的连带性问题。

“培养与用户之间的长期关系”

那么,面对智能电视和媒体平台的“联手收割”,消费者应当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呢?对此,记者咨询了北京的一家律所,律师表示,对于会员权益,比如哪些内容是对会员开放的,哪些渠道可以使用会员,会员开通的费用等问题,在用户购买之前商家应当作出明确提示,以便消费者能够根据自身需求来选择相应的服务,否则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。江苏省消保委建议出台行业标准,以制度形式强化智能电视经营者第一责任人意识,实行对经营者的首问负责制。

一边是苦于“套娃式”收费的消费者,一边是迫切“开源”的平台。对于平台该如何规范会员收费、权益标准,实现消费者权益和自身收益的平衡,王昕认为,首先,平台方的内容资源不宜按垂类切分太细,否则容易激起用户不满,应尽可能减少用户的付费次数。其次,避免采用按播放载体收费的模式。有些平台按终端进行付费,手机、平板和智能电视分别收费,这是典型的营销短视症。这种收费方式增加了用户的付费次数,而且会导致用户和平台对立。互联网满足用户视听需求的可替代方式众多,一旦视频网站的体验下降,用户就会流失,近年来短视频和直播的兴起,有部分原因其实就在于此。所以应当保证和鼓励用户同一账号的跨平台收看行为。多终端一体化是媒体融合的趋势和潮流,平台不应逆潮流而动。

“媒体平台应将用户体验放在首要位置,避免仅注重眼前利益的短视行为,应当看到中国用户已经逐渐形成了内容付费的消费习惯,付费会员正在逐年增多。在这种情况下,平台不要急于收割流量利润,而是应当注重培养与用户之间的长期关系。”王昕说道。

关键词:

上一篇:波波登全美热搜:5年8千万创纪录还造3历史 被扒3栋豪宅5辆豪车
下一篇:最后一页